有一种奉献叫坚守
有一种奉献叫坚守
———记陕西北元化工项目部经理杜昌宏
何海涛
2009年深秋的一天中午,迪尔陕西北元化工工地食堂里,当排队打饭的员工所剩无几时,进来一身材瘦小灰头土脸的青年人,戴眼镜,黑脸膛,一身泛白的工装,拿着饭盒,不慌不忙站在了队伍最后面。轮到他时,他笑着对炊事员说,有五六个人临时加班,怕麻烦您没给您说,菜不多了吧?是不多了,不过加上您还够了,炊事员说着要接他的饭盒。不不不,给他们留着吧,我有根葱就行,他搁在打饭口一张票,拿了仨馒头和一根葱就走,任炊事员喊也不回头。食堂里坐满了,他出去找了块太阳地,席地而坐,就着大葱津津香甜吃起来……
这个掉在工人堆里找不着的人是这个工地的项目经理—杜昌宏。他是省安协会褒奖的“优秀项目经理”,2008年从迪尔近50个项目经理中脱颖而出,成为迪尔集团首批六大“优秀项目经理”之一,他曾在原四分公司连续三年创利最高。
36岁的杜昌宏眼神中流溢着谦和温厚,言谈中透散着沉潜朴直。他好学进取,敬业实干,对企业耿耿赤诚,他戎马倥偬的安装生涯熠熠生辉,他酸甜苦辣的人生饱满而精彩。
一
杜昌宏生于鸾翔凤集的曾子故里嘉祥县马集乡杏花村。改革开放前的这块厚土并未给杏花村人带来“嘉祥”寓意中的嘉美祥瑞。昌宏弟兄俩,他是老大,一家除了种好地,要上山开石才能挣个零花。昌宏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就下地干活,或背着粪箕子上山剜草。父母忙活到饭点回不来,他就打水生火做饭,做好给父母送到地里。他还常跟父亲上山开石出大力。
家境的窘迫让年少的昌宏过早背负了生活的艰辛,也让他过早养成节俭勤奋的品性,明白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的道理。
昌宏的父亲是村会计,算账准快,办事牢靠,谁家有红白事都愿找他。母亲质朴贤惠,勤俭持家。昌宏在父母言传身教中长大。
工作上好学进取的昌宏从小就爱钻研。或许是遗传了父亲的善算基因,抑或是因农村生活贫乏单调,小学、初中时期的昌宏,偏爱数学,如饥似渴。老师布置的附加难题,其他同学望而却步,他却如获至宝,乐此不疲。
农村孩子走出坷垃地的唯一出路或许就是上学。上了高中的昌宏读懂父母的不易,学习更加刻苦。他把大学毕业留城工作的堂哥当作榜样,笃定学有所成。
堂哥在济宁电力二处搞安装技术,他聊侃中丰富趣异的奔波经历,神奇广博的安装技能,点燃昌宏对天南海北生活的向往,引发他对工业安装技艺之美的浓厚兴趣。这兴趣育孵出正值高中迷茫的昌宏志向的萌芽。
1992年,杜昌宏成功考入山工大动力系,主攻高数、力学、热动。毕业后几经周折来到安装二处,如愿成为一名安装工人。等待他的是奔波放达的安装之旅,是他日夜向往的安装事业。
二
1995年1月,杜昌宏来到他人生的第一站工地———曲阜高级民用工程安装处,在班组实习钳工,参与五吨快装锅炉安装。如鱼得水的昌宏对工地上的一切充满好奇。他工作不怕苦累,虚心好学肯干。钳工老师杨以模欣然纳其为徒。在老师指点下,他苦练基本功,专心学技术。仨月下来,他能看图下料,单独领摊干活了。
从1995年到1998年,杜昌宏的钳工一干三年。
1998年以来,迪尔安装市场的重心逐步向利润可观要求更高的电力行业转移。承接电力工程的骤增与公司锅炉专才紧缺的矛盾日益凸显。公司抽派优秀员工,分批到西安交大脱产学习电力安装知识。杜昌宏有幸成为首批仅三人中的一员,系统学习到复杂的散装锅炉安装理论。
1999年2月,杜昌宏优异结业,到鲁南化肥厂任设备技术员,参与35T/H流化床散装锅炉安装。初涉管理的昌宏工作、学习格外上心卖力,理解能力越来越强,学的东西也有了用武之地。大型设备吊装,他熟练运用数学公式和受力分析选出最佳吊装方案。
1999年底完婚的杜昌宏,2000年春节刚过就搁下妻子的不舍,离开尚未暖热的“新窝”,匆匆去了陵县磷酸装置工地。受聘设备兼工艺技术员,首次接触管道安装。图纸与实际出入严重,杜昌宏拿出从小养成的钻研劲儿,边完善图纸,边指导施工。
昌宏离家俩月,妻子打电话到工地办公室(项目部就办公室一座机)催他回去趟。项目上人少,又是大忙。担心一走,工作脱节,昌宏没回。
离家仨月,又来电话的妻子哭了,任昌宏怎样解释,也听不进去。挂了电话的昌宏谁问也不说啥事,工作更加拼命。项目上这么器重我,我要对得起人家,工作要干就要干好,岂能说离岗就离岗!何况他本就没打算回。他不关心待遇,不关心职位,就想潜心学东西,通过这个工地把工艺吃透。求进若渴的昌宏实在不愿错过这机会。
多次致电无果的妻子不再打电话给他了。大概又过了仨月,妻子同事来电,说了些很重很难听的话。昌宏意识到事态严重,交接好工作,回去了。本该好好享受一下新婚燕尔的他,这一走就是半年。
这样的“狠心”昌宏记不清发生了多少次。他只记得每次别管自己多迟多晚回,妻子都是慌着给他洗衣裤,做他最爱吃的饭。他还记得,2000年6月身怀六甲的妻子生病让他回时,他从陵县再回鲁化忙试车,他答应妻子晚天回,一直忙了二十天试车完才回去。那年他在项目部劳动竞赛中荣立三等功。打那后,妻子似乎明白一个理儿———事业就是男人的天,她再也没催昌宏回去过。昌宏一来电,她就说,家里都好,不用挂心,照顾好自己。如今,妻子又停薪留职,专心居家看孩子。这让昌宏觉得自己能有今天,一大半功劳,归功妻子。没有妻子撑起家里的天,哪来自己事业的天!
一份耕耘,一份收获。业务和技术日臻娴熟的杜昌宏,深得领导赏识器重,聪慧才智也得以充分施展。
2000年11月,杜昌宏调钢山酒厂罐装生产线工地,担任技术负责人。甲方为省钱,让我方自设图纸。杜昌宏爽快受任,年底轻松完工。甲方称意,送酒相犒。
年底听遣,日不我与,杜昌宏又匆匆三回鲁化,担任技术负责人,组织木糖醇生产线安装。图纸出入大,设计方跟踪施工,每逢变更,杜昌宏就向其建言,频频受肯。是年被评为公司“优秀工会积极分子”。
2002年6月~03年4月,杜昌宏穿插阳谷、茌平两工地,在茌平被提为主任工程师。03年5月,受原四分公司总经理侯立伟之命,负责阳谷后续工程。
三
“没啥好采访的,大家都是这样干。工作就该这样干。”杜昌宏不觉自己有何特别和突出。交谈多次因他觉得事迹平平乏善可陈而中断。“事迹平平”的杜昌宏其实创造了迪尔“东阿”“上街”两役的大捷与辉煌。
2003年12月,杜昌宏晋任项目经理,施工东阿一期170T/H煤粉炉。这里淌下了他焚膏继晷艰辛创业的汗水,也结出了他宵衣旰食精心耕植的硕果。
东阿施工三年间,杜昌宏把项目唯一一台空调装在综合办公室,和三位业务人员住在甲方一间仓库里。
三位业务人员都很年轻,现场所有调度、组织都压在杜昌宏一人身上。吊装除氧器,班组人少,杜昌宏带头轮流拉倒链,仨小时就将两台除氧器就位,节约台班费3万元。前期到货晚,后期集中到货,杜昌宏带领大家昼夜抢干,试压一次成功。厂家原因致凝结泵主轴承变形,杜昌宏带人连夜拆除,修理,如期保运。
没有任何理由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任务,是杜昌宏读《把信送给加西亚》一书的最大心得。
东阿一期未完,甲方就找我方谈二期的事了。一期完竣,甲方主动与我签订了二期合同。
有了一期的经验,二期施工顺畅了许多,但不乏插曲。给水泵试运,振动超差,甲方催尽快消缺。给水泵是电厂的心脏,关系整个电厂稳运。泵都安完了,返工很麻烦。一时找不到原因,大家都没了主意。重新看图纸,从头排查,大不了重新装一台!压力我顶着!杜昌宏放话了。他和大家分头细查,终于在傍晚找到原因。干过设备技术的杜昌宏带头消缺,整夜未眠。第二天甲方上班,给水泵转起来。满身油垢的杜昌宏当时没觉得困,这才眼皮打架,回去没脱衣服沾床就睡了。
身先士卒任劳任怨的杜昌宏,处处显出工作的严谨负责和认真。
北元化工施工时,材料员小楚做好物资计划让杜昌宏签字,一天最多9个计划400多项材料,杜昌宏一一过目,只字不落。忙时让小楚等等,也从不放过一次查看。发现瑕疵,即令重做。搞得小楚每次交表,胆战心惊。
杜昌宏在原四分公司首个承包工地。对他而言,包与不包无异。他一贯节支降耗,严控成本。东阿一期产值不高,实现利润却是整个集团当年最高的。四分公司综合评比,他一连三年名列榜首。一期二期双双告捷,杜昌宏在东阿一炮打响。
2006年他被省安协会评为“优秀项目经理”。
目标管理创始人彼得·德鲁克说过:企业管理只做两件事:一是营销,二是控制成本。杜昌宏无疑是这个理论的践行者。他的成本控制如同他的业绩在熟识他的领导同事中有口皆碑。
谈及窍门,杜昌宏笑了,成本控制没什么窍门,也没什么捷径,只要把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都不折不扣执行到位了,成本就控制住了,利润自然就上来了。
厉行节约是杜昌宏项目部所有业务人员的行为准则,也是他本人经年不易的个性本色。他床上厚薄不均烂得开花的被褥,他那双严重掉漆还不舍得丢的皮鞋,他在食堂排队打饭,就根大葱就能吃下仨馒头,他出发午餐就是一碗炸酱面,外出就是一身蓝工装……
他对自己是“抠”了些,从小过惯了穷日子的他压根就没对自己奢侈过,而这“抠”,又包含了他多少良苦用心,律人先律己,他是想用自己的行为感染项目上其他人,树立整个项目部的“勤俭节约风”。这“抠”,其实包含了他的大局和大责,包含了他对企业的一腔精忠和赤诚!
四
东阿一战,杜昌宏掌握了项目管理的全程,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。2006年8月,他受任施工河南上街热电———迪尔打进中铝集团的开官之役。
合同洽谈期间,土建基础已做好,需尽快安上地角螺栓,甲方让我方7天干完。5天干完!杜昌宏当即许诺。正常安装至少要一星期。工程庞杂面广,管理苛刻,项目部人少,年轻。杜昌宏疯了?甲方一老资格副总认为杜昌宏不知天高地厚。其实杜昌宏无比清醒。整个工地就迪尔一家“外企”,这是迪尔和中冶等十多家国字号强企竞技的舞台!他和他的团队深谐此役之重。有压力更有动力。他带领项目部七八个人憋着一股狠劲,严细施工,彻夜鏖战。5天果真完成!杜昌宏没疯。
迪尔施工漂亮,服务同样出色。2007年6月一场暴雨,其他参建单位设备身陷泥潭,迪尔项目部毫发未损。杜昌宏迅即组织,及时抢救,保住了甲方上百万财产。
一期圆满告竣。甲方组织其他单位前来观摩。奖励项目部8.5万,过年又送来一头整猪。迪尔叫响中原腹地。
上街二期,甲方点名还让迪尔干。杜昌宏如法炮制组织施工,在甲方综合评比中次次第一。二期未完,贵州中铝热电又被迪尔中标。
杜昌宏被集团公司评为2008年度优秀项目经理。
雄鹰翱翔高空,骏马驰骋辽野。陕西北元化工热电,这个迪尔2009年占领工业新兴区的“桥头堡”工程,让管理驾轻就熟的杜昌宏有了更为广阔的发挥天地。他带领项目部一班人一连创造的“三个提前”:提前1天试压、提前6天扣缸、提前6天倒送电,让对迪尔起初抱有怀疑的甲方彻底刮目。这“三个提前”如三根大桩将迪尔的形象和精神深固在茫茫的西北大漠。
然而,这“三个提前”背后的艰辛却鲜为人知。
“三个提前”大干适逢陕北隆冬,沙尘劲舞,地冻天寒。办公室未通暖气,杜昌宏等人打字办公,带着截了一截只露指头的手套。一夜之间,屋内落尘半指厚。早晨洗漱,砸开脸盆里的冰。从现场回来,满嘴牙碜,双脚冻木,针扎不疼……
“三个提前”大干还适逢工地生活内随意撒种的一簇苜蓿草,茎蔓相缠,迎风披沙,盛放正酣。
风沙作证,大漠为鉴。
五
“优秀项目经理”杜昌宏在同事心中有着不同版本,但一个共同的解读是:原则性强,严格负责,平易近人。
办事高调,做人低调———是协作队伍对杜昌宏的一致评价。担任经理7年来,杜昌宏和下属没吃过协作队伍一次请,要请也是杜昌宏在项目部食堂里请他们。项目部风气正,服务好,又奖罚分明,兑现及时,协作队伍都愿跟着干。
工作严格原则性强的杜昌宏,私下里也有温情的一面。
一次晚上加班赶工,刚处对象的材料员小楚躲在一角给女友打电话,被巡检的杜经理发现了。糟了,这下不是挨熊就是挨罚。可杜经理了解情况后却笑了笑说,打吧打吧。经理的善解人意让小楚感动。杜昌宏还常为项目上大龄青年张罗对象,托家属或好友物色好了,就准给事假让其回去见面。他还在工地设起家属“恋友房”。他对自己“抠”,对别人却大方,谁经济拮据,他出手就是三四百;对那些花钱大手大脚的,他还嘱咐挣钱不容易,悠着花。杜昌宏跟下属坦诚相向,时时处处为大家着想,大家觉得干不好工作就对不起他。
六
游子如云,是云就注定漂泊不定;游子如筝,飞得再远,也有根线牢系心中。
事业上硬朗打拼的杜昌宏,也有内心酸涩的时候。
他觉得除了亏欠妻子,他还亏欠父母。每次回父母家,父亲就说,没事不用往这跑,打个电话就行,家里不用你操心,我和你娘身体硬实着呢。父亲知道儿媳一人拉扯孩子不易,啥时候感觉他家没面了,就搭车给送去。父母大爱是昌宏人生路上永不枯竭的动力。父母大恩,昌宏终生难报!
他觉得亏欠弟弟。弟弟初中未毕业就辍学打工挣钱,为父母分忧了。父母的活,弟弟干,弟弟从不与其攀比。昌宏感激!
他觉得最亏欠的是儿子杜存。杜存小时候,妻子一和昌宏打电话,他就问爸爸啥时回来。杜昌宏绝少确定何时回,总哄儿子听话,爸爸很快就回去了。可他的“很快”太漫长了。这个“很快”的期限只有昌宏自己最清楚。
更让昌宏愧疚的是,九岁的儿子七岁前没过过生日,上了学见同学过,才知道小孩可以过生日,知道过生日爸爸妈妈就会陪着吹蜡烛,吃蛋糕,那时爸爸就回来了。可儿子的数次生日,昌宏忙于工作都没赶上。提前给儿子说回不去时,电话那头的儿子就不说话了。挂了电话的昌宏无语凝噎。
遗憾,愧疚,杜昌宏不后悔。他笑笑说,忙的时候就忘了,这么多年,习惯了。
是啊,习惯了,可这习惯的背后,是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无法计量的付出,是对事业的默默执着,和对企业的披肝沥胆,耿耿忠贞!
面对紧锣密鼓的安装大业,杜昌宏释怀了家的温馨、亲情的羁绊,谱奏出一曲与时俱进、拼搏奋取、感人至深的凯歌。
杜昌宏此等精英,汇聚成强劲的砥柱,铺就了迪尔高速发展的康道,力擎着迪尔璀璨夺目的今天。
上一篇:遇上你是我的缘
下一篇:这么冷的天,他下了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