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杨情结
胡杨情结
张建修
上初一时,语文老师为我们读过一篇报告文学———《胡杨泪》,里面胡杨顽强的生命力让我惊叹不已。怀着对胡杨的深深敬意,我将对胡杨的好奇埋藏心底。
去年十二月,我随公司建设大军来到内蒙古中盐吉兰泰电厂施工,在这里我结识了内蒙小伙王建刚(刚分来的大学生),闲聊时他无意间提及,阿拉善盟有大片的胡杨林。我喜上眉梢,兴奋不已,约好抽时间去看胡杨。
今年“五一”,终于有了时间。我们准备了简单的行装,匆匆坐上汽车,奔驰在漫无边际的戈壁。突然,小王拍了我一下说:“快看,那就是胡杨!”我透过车窗顺势望去,只见空旷的戈壁上稀疏地长着几棵树,形状像倒置的未打开的伞,所有的树枝都向上延伸,而且紧紧靠拢,给人一种凝聚向上的感觉。小王说:“正是这种特殊的形体,使胡杨减小了对风沙的阻力,不易被刮折,而且它的根系特发达,长度约是树高的十倍,有利于供给足够的水分”。
再往前胡杨越来越多。站在胡杨下,我肃然起敬,这就是我朝思暮想的胡杨!在这满目萧条的生命禁区,它们立定于沙海,扎根于戈壁,如一个个钢铁战士,抗风御沙,饱经沧桑,却无声无息,岿然不动。
胡杨主干笔直,下部粗如碗口,往上直径递减,整个像正立的圆锥,稳重、正直、厚实。所有枝干粗细均匀,团团围住主干向上伸展。叶子比普通杨树的小些,却大小划一、排列整齐,谦和、规则、内敛。据知,这百折不挠的戈壁英雄,纵使酷暑严寒、枝叶干枯,依然根系虬劲,枝干坚硬,叶脉凸显,坚毅、执着、稳健。他们顽强地固守在这片贫瘠少水的戈壁,曾陪伴丝绸之路上孤独的旅人,而今又自我消融着无尽的寂寞和孤独,静候一个又一个明天。
茫茫大漠,漫漫天际。风沙嘶鸣中,胡杨凛然挺拔,用它的精神和品格诠释着生命的真谛。